他们笔耕不辍,步履不停, 走遍惠州的每个角落, 寻找惠州“最美的瞬间”“最美的TA”, 用镜头捕捉每个动人的瞬间, 用笔尖记录这座城市的蜕变与成长, 他们是文字,是影像,也是声音, 在台前,在幕后,也在路上, 他们就是记者! 今天,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, 让我们来听听这群最擅长讲故事的人, 说出关于他们的故事。 01 “我们的努力,或是重燃希望的火苗。” 羊城晚报记者林海生,从业4年 “铁肩担道义,妙笔著文章”这句话刻在每个新闻学子的DNA里,我一开始其实也不是很确定要从事这一行。但是在2017年实习的时候,我参与完成了一篇监督报道,尽管过程很曲折也很艰辛,最终还是促成了事件的解决,我也从中真正领悟到“铁肩担道义”的真谛,也坚定了自己选择这条路的决心。 △羊城晚报记者林海生 自2019年入行以来,我遇到了很多的人和事,其中最难忘的,莫过于在惠阳的一次采访,受访者是一户残障家庭,丈夫视力一级(全盲),妻子每天也要靠药物维持身体且干不了重活,夫妻俩育有二女,小女儿外嫁惠城横沥,大女儿智力三级,离异后与父母生活,家庭生活比较艰难。 可喜的是,经过媒体的报道及镇政府的筛查之后,社会各界给予了其相应的援助,不仅给予了医疗援助,还帮忙联系了工厂,让妻子与大女儿每天闲暇时可以做做手工补贴家用。回访的时候,妻子握着我们的手,声泪俱下地说自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。我自己也感悟到其实很多人要的东西并不是很多,尽自己所能给予一点帮助,尽管有时候只是微薄之力,但对于受助者而言,却是重新点燃生活希望的火苗,这也许也是这份职业的意义与价值所在。 我很自豪能够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给予不少人希望,我也会继续在这些希望中延续自己的工作热情。 02 “每次采访都是一趟新的旅程。” 南方+记者糜朝霞,从业11年 我最难忘的是2018年参与惠东白花洪涝救援的直播报道,我们在新闻评论区和读者群接连收到许多读者关于亲人失联的消息,第一时间转发给三防部门后,并发布了官方求助联系方式,帮助不少受困群众陆续得到救援,我也深切感受到记者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。 还有一次采访惠东渔歌传承人、平海渔歌团团长李福泰,作为年近八旬的退休老干部,本该颐养天年,但他一直为惠东渔歌的传承发展而奔走,除了演唱原生态渔歌、开讲座授课,他还发动社会力量,耗时三年打造了首部惠东渔歌剧。采访的过程中,我被这颗赤诚之心深深感动,值得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好好学习。 尽管已经入行11年了,但我依旧觉得每次采访都是一趟新的旅程,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人和事,在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,我的心也因此永远抱有新鲜感和小期待。 03 “收到感谢的那一刻,最幸福!” 博罗融媒记者黄劼翀,从业6年 如果说为什么想要做记者?我认为自己的答案是——因为这里风景独好。记者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,因为无法预知新的一天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和什么样的人,这样的工作充满了新鲜和挑战。它其实是像一场旅程,途经万千风景,体悟人间冷暖,见证高光时刻,更会铭记动人瞬间,用笔墨书写时代,用跋涉记录经历,以最直接的新闻镜头带来最强的情感共鸣。 △博罗融媒记者黄劼翀 我最难忘的应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博罗某镇果农种植的水果滞销,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有需要的果商和市民到自家果园购买水果。为切实帮果农打开销路,我和同事迅速行动,通过写新闻稿、摄制视频,在电视和各新媒体平台发布。一段时间后,果农发信息告诉我们已经销售了大量滞销水果,暂时度过了难关,非常感激我们的帮助和支持,并邀请我们到果园中作客。事实上,这些故事可以用稀疏平常来形容,但时至今日,当时的感觉依然难以忘怀。 如果让我回忆目前职业生涯中最兴奋、最幸福的瞬间,我可能还是会选择收到感谢信息的那一刻,这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记者的光荣和价值。如果以后有一天当人们回忆起某个历史时刻的时候,会提到某个记者在其中作出的贡献,我认为这就是有价值的。 04 “惠州还有很多有趣的人、美好的事。” 广东广播电视台惠州记者站赖子璇,从业4年半 在最开始来到惠州记者站的时候,我就去到惠东海龟湾拍摄海龟宝宝出生,跟着保护区李满文老师在沙滩上蹲点。当时接到海龟宝宝即将出生的通知就立马丢下晚饭前往保护区沙滩,围着孵化点等了两个小时,才等来海龟宝宝的降临。当时是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可爱的海龟宝宝们,它们争前恐后地往外爬的样子太让我震撼了!之后也跟海龟结下了不解之缘,我们甚至拍摄制作了海龟纪录片,现在回想起来,真是不可思议的经历。 △广东广播电视台惠州记者站赖子璇 我觉得记者就像“桥”,是把公众不了解、不清楚的人物、故事带给他们的桥梁。其实从最开始参与报道,带公众了解事件,到现在做着文旅短视频,做一名“惠州推介官”,把惠州的美和文化带给大众,都是在把这些信息、事件带给大众,同时我们也用笔墨、用镜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,见证着惠州这座城市的发展,用自己的一点点影响力让大家知道,惠州在变好,我们城市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物,有很多值得听到的故事,这就是我觉得很自豪的事情。 05 “自豪能看见普通人‘不普通’的生活。” 博罗融媒记者张丽娟,从业23年 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记者至今已有23年了,当初怀着“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”热情加入到新闻记者这一职业中来,一路走来,印象深刻的事不少,让我感动的人更多。记得,初入行,因工作关系接触到麻风病人这一困难群体,我和同事采写的新闻报道、制作的专题节目引发社会关注。台里也非常重视,举行捐助活动,一份份爱心为麻风病人带来希望与温暖。那一刻,我被大家感动了,也看到了工作的价值。同年,政协委员提议提高麻风病人的生活补助,提案在“两会”上得到落实。 作为一名记者,最引以为豪的就是能够看见普通人“不普通”的生活,记录社会的变化、见证社会的发展。 △博罗融媒记者张丽娟 06 “大事小事、平凡事,都是宝贵财富。” 惠阳融媒记者黄雯婷,从业17年 在一次偶然的采访中,我得知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奶奶居住环境很差,房屋周围污水横流、蚊虫萦绕。三代同堂的她当时最大心愿就是改变房子周边环境,有个舒适温暖的家。我多次到她家中了解情况,并召集街道办、公用事业等部门一起,寻求解决办法。 记者,是倾听者也是诉说者,是见证者也是发掘者,在过去的一年里,身边发生的大事、小事、平凡事,走过的路、看过的景、吹过的风、遇过的人……都是记者这个职业带给我的宝贵财富。记录大量产业发展、城市建设、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感人瞬间,也是新闻工作极具魅力的地方。今后,我将继续坚守初心、保持谦逊、虚心学习,用笔触和镜头,努力采编更多接地气、冒热气、有生气、贴党心、贴民心的新闻宣传作品。 △左为惠阳融媒记者黄雯婷 07 “见证并传播有价值的信息,是动力。” 广州日报记者陈明,从业20年 我是一名从业二十年的老记者,历经过汶川地震,南方冰雪灾害,三峡工程大坝竣工等等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。 “见证并传播有价值的信息”,是我逐渐形成的职业准则,也是我的入行动力。每当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传递对社会有用的信息时,自豪感和荣誉感便油然而生。 △广州日报记者陈明 我们向所有奔波在路的记者们致敬! 是他们用镜头记录世界, 用文字告白人间, 祝各位“最美”记者, 节日快乐! 首届“寻找惠州最美”短视频大赛火热进行中! 原标题:《镜头反转!今天我们做主角!》 (责任编辑:) |